大宁,太山。
太子李长烨把批阅好的奏折规整好,按照轻重缓急排序,然后把需要加急处理的先放在皇帝面前,一种一种,一类一类,井井有条。
其实太子殿下来批阅奏折并不能让皇帝更轻松一些,因为每一分奏折太子的批复皇帝都要看一遍,看一遍奏折内容,再看一遍太子批阅,所以耗费的时间比以往还要稍稍久一些。
对于这些奏折绝大部分的批阅皇帝都没有置评,也没有去说什么,李长烨的天赋在处理这些奏折上展现出来,一个十几岁孩子的大局观已经足够让许多成年人汗颜,甚至包括一些自以为是的朝臣。
“有没有从长安送来的消息?”
皇帝忽然问了一句,坐在一边批阅奏折的李长烨连忙起身:“父皇的意思是,长安那边的人所写的奏折?有几份,儿臣已经梳理过,放在父皇左手边第二摞奏折中,从上边往下数第七本到第十一本都是,因为事情都不是很急,所以儿臣放在第二摞里了。”
皇帝笑了笑道:“没有问你,看你的奏折就是了。”
李长烨这才明白过来皇帝问的是代放舟而不是他,笑了笑坐下来继续看那些奏折。
代放舟俯身道:“这两天没有新的消息过来,前两天送过来的陛下已经看过。”
皇帝嗯了一声:“去把赖成叫进。”
“是。”
代放舟应了一声,连忙跑出去。
皇帝看着面前那一摞一摞规规整整的奏折,心里有些舒心,二皇子李长烨比他大哥李长泽真的不只是强了一点半点,从处理这些事上就能看出来,李长烨可以说天生就是做皇帝的材料,大局观,是非观,还有对事情表面以及内里的分析都极好,所以皇帝怎么能不舒心。
他对于李长烨处置这些国事已经没有那么大的担忧,此时心里更惦记着的是长安城里那些老伙计,一些为了大宁甘愿隐姓埋名的老伙计。
韩唤枝回来了,叶流云回来了,还有叶抚边,他们三个人要在太子即位之前把长安城的江湖重新捋一遍,皇帝不担心他们三个把事情办砸了,那点江湖事,随便交给他们三个之中的一个都能办的漂漂亮亮,更何况是三个人都在。
他担心的其实是那些他不愿意看到会冒出来的勋贵家族,当年李家先祖在楚国末年那种天下大乱之中能力挽狂澜,最终成就中原霸业,哪能都是靠自己,人再强大也终有力穷,有太祖皇帝的结拜兄弟,有那么多为了帮助太祖皇帝实现心中理想和报复的好兄弟,才会有现在的大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