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林小说网>灵异科幻>浪迹异星 > 第一百六十七章 赶考学子
    此刻正值中秋,但是在大夏国的各条通往京都的大道上,却热闹非凡。赶考的学子们络绎不绝,他们或骑马、或坐车、或徒步,形态各异。然而,他们的眼中都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有着共同的追求。路旁的行人纷纷投以羡慕的目光,仿佛在感叹他们的毅力和勇气。随着离京都越来越近,学子们的数量也越来越多,他们互相交流学习心得,结伴而行。

    李凌坐在马车上,目睹这一切,心中不禁想到,或许这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颇为相似。此时,他们正身处金阳洲通往京都的最后一个县城——太昌县城。这个县城原本只是太昌山脚下的一个乡村,但因为大夏国开国皇帝夏武的老师太昌子曾在此居住,夏武建立帝国后,特意将此地设为县,并以老师的名字命名。

    太昌庙位于太昌山上,是夏武曾经学艺的地方。如今,参加大夏国秋试的学子们都会前来拜祭太昌庙,以此祈求学业有成。几百年来,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而太昌县以前的一位县令为了讨好皇帝,特意设立了一个名为“谢师节”的节日,定在每次帝国秋试前的第十天。这个节日原本是为了纪念夏武皇帝对太昌子的情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寓意逐渐演变成了天下文士对愿意入朝效力、拜为“天子同门”的一种许愿祈盼。

    大夏皇室自然不会反对这种有利于自己的宣传举动,因此会派出皇族人员在这一天代表先祖祭拜太昌庙。这使得谢师节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子前来参加。李凌到达太昌城时,正是谢师节的前一天。整个城市热闹非凡,客栈早已爆满,甚至连附近的农家都住满了学子。

    李凌看到这样的场景,怎能错过这样的机会?即便没有住的地方,他也毫不在意,大不了就在马车上过夜。这辆马车是他从商队手中买来的,前几天他还在路边雇佣了婆媳二人帮忙赶车。婆婆名叫吴氏,带着一个十岁左右的孙子叫吴二狗。他们原本是南迁的难民,但吴婆作为云州人,赶马车却是得心应手。

    李凌为他们更换了衣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并且每月还发放一两银子作为生活费。尽管李凌有能力给予更多,但他选择保持低调,避免引起过多的注意。这样的安排让吴婆子感到非常满意,因此她在照顾李凌和王凤的过程中格外尽心尽力。然而,吴婆子的手艺与李凌相比确实有所欠缺,这常常让王凤在用餐时忍不住多看李凌几眼。李凌明白王凤的心思,但他现在并没有心思去做饭。一方面,他对食物的要求并不高,只要干净卫生就可以;另一方面,他最近忙于温习,没有多余的精力。

    于是,李凌决定在街上买些食物,直接前往城东北的太昌山下。当他们到达太昌山的山门时,他们发现这片空地上已经有许多贫穷的学子在准备夜宿了。显然,他们并不是第一个想到这个主意的人。山门庄严大气,门口站着一队禁卫军,显得神圣不可侵犯。门匾上的“太昌庙”几个大字充满了书法的韵味。往上看去,山门后的石梯一层层延伸而上,在傍晚的余晖和夜雾的映衬下,显得颇具仙气。这一切都让李凌对即将到来的谢师节更加期待。

    李凌让吴氏把车停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准备将就一宿。他们刚安顿好,就看到那些学子在空地中央升起了火堆,还摆放了一些器具。几个学子模样的人注意到李凌他们这个角落,议论了几句后,两个学子走了过来向李凌询问:“在下云州人文山,敢问阁下也是要参加秋试而来祭拜太昌祖师的吗?”李凌走上前去回答:“正是,小子苍州苍海文士封侯,初到此地!”那人一听就高兴地说:“原来阁下也是参加进考的,我们大多都是要参加十日后的秋试,可否来一起论文一番?”进考就是文士进一步的考试,考中后就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举人。举人也分为正举和同举,正举是只在京都秋试中高中的学子,考中正举人就可以直接填补朝廷空缺官职,而同举则是每个州每两年组织考试录取得前十名,虽然原则上也可以填补朝廷空缺,但待遇和地位略逊于正举。

    只有在没有正举闲置的情况下,同举的优势才得以体现。与举人一样,同举者可以直接参与帝国秋试的第三轮殿试。只要具备一定的文才,并恰好遇到擅长或对口的审考官和皇上,便有可能一举高中。成为殿士,意味着成为天子的门生,这通常意味着仕途坦荡。因此,同举的名额在各州往往被各大家族和乡绅所垄断。

    李凌欣然表示:“以文会友,实乃人生一大乐事!”文山赞同道:“以文会友,的确妙哉!”李凌让王凤三人先行休息,自己则随文山一同参加这群学子的临时论会。李凌之所以毫不犹豫地参加这场论会,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他想测试自己在这个世界的文学造诣;其次,他希望通过融入这个圈子来更好地隐藏自己的身份。

    在文山的引领下,李凌加入了这群学子。经过引荐,他们互相认识。这群学子大约三十余人,主要来自大夏国北部的北关州、云州、武州以及西部的定州、盘山州、阳州等较为贫困的地区。考虑到京都的学子和富裕的学子早已预定好住宿,而这些学子只能在山下空地露宿,李凌更加确信他们的家境并不富裕。然而,李凌并没有因此瞧不起他们,反而感到一种亲切感,因为他自己也曾出身于贫困的农村。

    经过一番交流,李凌了解到他们刚才议论的原因。原来,李凌是乘坐马车并带着仆人来的,而这群书生大多是孤身结伴而来。相比之下,李凌算是这群人中的有钱人了。于是,李凌大方地将准备带去京都的吃食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并表示明天可以再补货。他故意装作凄惨地说:“各位才子,在下苍州苍海文士封侯,家乡被贼酋侵占,只带着妻子逃难至此。此次想考取功名,以便有机会向陛下请命,望朝廷早日发兵收复失地!”

    如果你们有幸面见陛下,我恳请你们传达我苍州百姓的心声!这些微薄的小吃,是我对你们的一点小小感谢。”李凌谦卑的态度和恳切的话语赢得了众人的同情。尽管他们中的许多人尚未亲身经历战争,但随处可见的难民已经让他们心知肚明。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这群人在品尝了李凌提供的食物后,话题便如泉水般涌流不止。李凌很快便与这群人打成一片,他注意到其中不乏才华横溢之士。想想也是,就像两千年前的科举考试一样,没有把握的人会去浪费时间参加吗?很多人在最后一年都会选择打工或寻找其他出路。这些学子们不远千里来到京都,他们的决心和志向都是非凡的。

    在这群学子中,年纪较大的文山约三十岁,据说已经参加了两次秋试,这是他第三次尝试。如果他这次还不中,他开玩笑说就要安心回家了。其他人如定州的云马,瘦高而有力;阳州的李闪,面冷言寡;平洲的子墨,文弱书生;庆州的舒明志,体态丰满,都让李凌觉得他们的才学颇为突出。

    令人惊讶的是,李凌还发现了西康县的老秀子范举也在场。这位老者显然没有认出李凌来,此刻他换了一件新文士衣服,倒显得有些考场老手的气派。刚才李凌看到他在一群初次参加秋试的学子面前介绍经验,说得口沫横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