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越敢发牢骚是有资本的,他的履历非常之丰富,哪一条拿出来都能闪瞎人眼,光是他把鞑靼赶出河套这一条就够吹一辈子的了。
他是文臣出身,兜兜转转却做了武将,可称文武两开花。这一点和余子俊相似,都是在文官的道路上走着走着就跑偏了,不仅把文官的工作做得十分出色,还能抢武将的饭碗。
王越在大同时,数次打退鞑靼,这些得来不易的胜利却给了朝廷错误的期望,让他们误以为可以就此将鞑靼赶出河套,才有了成化七年的“穷搜河套”。
年轻时王越桀骜不驯,聪明又自负,做事不按套路出牌,跟这样的人共事同僚们都非常头疼。就比如说穷搜河套这件事,当时的兵部尚书白圭施加压力,要求搜套。但王越可不是那种老老实实听话的人,在大同,他比谁都了解明军情况,比谁都有话语权。皇上派赵辅去大同,王越就和赵辅一块编瞎话吓唬朝中官员,一张口要十五万大军。
什么,朝廷没有这么多兵?那还打什么仗啊!什么时候朝廷拿出来十五万大军,什么时候他去搜河套。一来二去,搜套这件事才平息下去。
想出这种主意,剑走偏锋的人,人们往往称之为天赋型人才。
鞑靼与大明军队总是你来我往地过招,鞑靼不断入侵,明军不断打退。直至成化九年九月十二日,鞑靼可汗满都鲁决定不再打游击,于是他调集蒙古精锐骑兵,挥军西下,大举进攻宁夏韦州、甘肃会宁、秦州与安定。
甘肃镇在大明九边重镇中是最西最远的,也意味着朝廷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想办法维护甘肃镇的稳定与安全。它受陕西行都司管辖,关乎全陕之动静,系夫三晋之安危,而云晋之安危关乎天下之治乱。
满都鲁从这里攻入,显然是有他的考量。首先,甘肃驻兵有限,他进攻的并不是甘州、凉州、西宁等军事重地,秦州与安定的军备显然无法承受满都鲁突然的大举进攻。再有,甘肃西接诸番,南部还有鞑靼部落和乌斯藏都司,本就受掣肘,等明军从陕西搬救兵?等明军跋山涉水地赶来,他们早劫掠完跑了,顺便还可以拍拍屁股嘲笑明军一番。
一想到此情此景,满都鲁心里就乐开了花。
满都鲁的心思别人不知道,作为多年的老对手,王越还能不知道么。他正是预料到了这一点,并没有急哄哄地带兵奔赴甘肃,而是看着眼前的地形图默默思量。
前线侦查的探子来报,满都鲁,孛罗忽和癿加思兰分道带兵去甘肃,把妻子家人后备军和牧产留在了老巢,并且在白咸滩附近发现鞑靼人活动的踪迹。
白咸滩,白咸滩。
王越在地图前来回踱步,然后倏地把目光投向榆林以西的一个地方。现在甘肃在承受贼人压力,他必须要赶快做些什么。并且他早已厌倦和鞑靼打游击,这么多年敌退我进,敌来我打的方法使明军内部消耗太大。
这位做事不走寻常路的左都御史灵光一闪,想到了给满都鲁致命一击的办法。
王越命当时的延绥巡抚余子俊带兵赶往宁夏,帮助宁夏军民抵抗癿加思兰的入侵,大同宣府延绥总兵范瑾,周贤和岳嵩领兵至韦州。而他领着延绥总兵官许宁,游击将军周玉等一万人马昼夜兼行,深入河套,从榆林红山儿出,至白咸滩,两昼夜行八百里。